|
減字木蘭花
廣昌路上
一九三零年二月
漫天皆白,
雪里行軍情更迫。
頭上高山,
風卷紅旗過大關。
此行何去?
贛江風雪迷漫處。
命令昨頒,
十萬工農下吉安。
【注釋】
本詞首次公開發表于《人民文學》1962年5月號,1963年12月收入
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《毛主席詩詞》一書。
①減字木蘭花:簡稱《減蘭》。雙調四十四字,即就宋詞《木蘭花》的一、
三、五、七句各減三字。上下闋各二句仄韻轉二句平韻。又有《偷聲木蘭
花》,即就宋詞《木蘭花》的第三、第七句各減三字,平仄轉韻和《減字木蘭
花)同。
②廣昌路上:廣昌,縣名。在江西省東部。1930年1月,毛澤東朱德
自月初各率部撤離古田后會師廣昌,迅即向附近地區分兵,占領了江西寧
都、永豐、樂安等縣。2月7日至9日,紅四軍前委、贛西特委、紅五軍、紅
六軍兩軍軍委在江西吉安陂頭召開著名的“陂頭會議”或稱“二七”會議)
會議在毛澤東同志主持下提出了奪取江西全省的口號,并確定了當時行
動的總目標一攻取吉安。詞中所紀,即紅四軍自廣昌向吉安進發這一段
戰斗歷程中冒雪行軍的情景。
②情更迫:心情更顯急切。此三字,首次發表為“無翠柏”。作者幾經推
敲,收入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12月版《毛主席詩詞》時,定稿為“情里
迫”。
③大關:指高山間險要的關隘!帮L卷紅旗過大關”原稿作“風卷紅旗
凍不翻”。似曾受唐岑參《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》中:“紛紛暮雪下轅門,風
掣紅旗凍不翻”詩句的影響。定稿更切合南方風雪之實際。
④贛江:江西省最大的河流。東源貢水出武夷山,西源章水出大嶺。
二水在贛州匯合后稱贛江。北流經吉安、南昌注入都陽湖。全長758公里
流域約占全省面積的二分之一。
⑤工農:指工農紅軍及其他工農群眾武裝。下:直趨,直向。吉安:縣
名。在江西中部?h城位于贛江西岸。今已升為市。
【賞讀】
這首詞描寫紅四軍粉碎敵人的“三省會剿”后,去攻打吉安時
路過廣昌的情形。紅軍攻打吉安,在1930年一共有九次之多,這首
詞寫的是第一次。
而當時情況的確也是這樣的,1930年1月下旬,自閩西回師
贛南的兩批紅四軍部隊在東韶會合后,立即向周圍地區分兵,一舉
攻下了江西寧都、永豐、樂安等縣,接著在2月最初的幾個日子,紅
軍各部在江西吉安舉行聯席會議,會議由毛澤東主持,并提出奪取
江西全省的號令,號令的第一步就是直取吉安。隨后,十萬大軍(其
中包括赤衛隊)浩蕩挺進吉安。就在這一次風卷紅旗的雪里進軍
中,作為詩人的毛澤東在雪里黃昏或者在雪里清晨,抑或在寂靜的
雪夜,指揮若定,踏歌向前,情意迫切。
上闋通過雪景,贊揚了紅軍不畏艱險行軍奪關的英雄氣概。起
始兩句描寫行軍的環境和氣氛!奥旖园,雪里行軍情更迫,是
說在漫天一片銀白的世界里,紅軍冒著風雪急速地行進在廣昌路
上,可見當時軍情十分緊迫!奥、“皆"狀雪勢之盛,“頭上高山,風
卷紅旗過大關”,雪里行軍已經十分艱難,可是前面又現險峻的高
山和“一夫當關,萬夫莫開"的要塞和關隘。但是,我英勇紅軍
還是戰勝了各種艱難險阻,神速地越過了要塞和關隘!帮L卷紅旗”四個
字充分顯示了紅軍攻奪關隘時勢如破竹的凌厲氣勢。
下闋寫紅軍向吉安進軍時的情景!按诵泻稳?贛江風雪迷漫
處"兩句,一問一答,交代了紅軍的戰略意向!帮L雪迷漫處"就是吉
安,因吉安當時尚被敵軍所占,紅軍前去攻打,于是便以“風雪迷漫
處”代之,顯得含蓄而有韻味,點明“爭取江西首先勝利”的戰略童
義。同時,“風雪迷漫處”與上闋的“漫天皆白”遙相呼應,又構成了
一幅大雪紛飛,江天莫辨的雄渾圖景!懊钭蝾C,十萬工農下吉
安”,明白如話地補充交代:這次行軍的命令是昨天頒布的,命令的
具體內容是紅軍去攻打吉安,在行文上又與“過大關”相照應。一個
下“字,顯示出“十萬工農”勢不可擋有如排山倒海的氣勢。全詞描
繪了一幅雄壯的雪天行軍圖。畫面有近景:高山、大關;有遠景:風
雪迷漫的贛江。
整首詞景象壯美,節奏整飭,躍動著大自然的力與社會革命的
力,具有雄渾的藝術特色,顯露出作者卓越的填詞造詣。
|
|